读《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》有感---幸福不在遥远

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
 《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》一书是著名画家、教育家、心理学家李跃儿老师著的,已陪伴我4年,它来之不易,是一次参加区演讲比赛一等奖的奖品。第一次拜读,只因它是我的战利品,而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,似乎未能真正明白孩子的幸福。
 
     那么这一次为什么我依然选择读《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》一书呢?一是与同事闲聊时,回忆起我们的幸福童年,联想到现在孩子的又幸福在哪里?二是著名教育专家小巫作序推荐:“如果你想博览教育丛书,我推荐你先看这本《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》;如果你懒得多看书,只想看一本,那我建议你别的书都可以不看,却一定要看这一本《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》。”    
 
    书中列举的每一个案例都生动有趣地解读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,与之产生共鸣的不仅是她的文字,还有人性光辉,相同的经历,相同的感受,不同的方法,不同的结果,深深地把我吸引······
 
     李老师的书中谈到了许多让我们愕然醒来的现象:孩子天生就是画家、歌唱家,为什么他们拒绝进入艺术的课堂?孩子在我面前会去做一件事,为什么我走了马上就不做这件事了;在教学活动中,我们十分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学习,那么是否关注背后的心灵呢?······现在的孩子幸福吗?那么,孩子想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?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?李跃儿发出如此疑问,扪问的是我们教育者的心,扪问的是教育者的灵魂!书中的字字句句、真真切切地拨动了我的心弦,我也想扪心自问:孩子们在我的身边幸福吗?
 
    一直以来,我认为自己对工作都是尽心尽职,但是书中深刻剖析许多教育工作者忽视的“好心的罪恶”,又让我的内心布满无限内疚,汗颜自己离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。李跃儿说:“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,就不如不教,不教或许会更好。”教育者应是天使,而不是上帝!一个好老师好的先决条件是爱,但只有爱心远远不够,还得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。作为一名教师,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是硬性地控制,完全按照我们老师的思路,那么本质就是一种严重的“毒化”,它将会使孩子丧失各种能力,甚至最后成为“非人”。
 
    书中说:先“人”后“才”才是人才,既先做人后成才。如果将人的素质比作一棵树的话,“人”是根、是干,“才”是枝、是叶。教育者是什么?是种植美好感觉的土壤,是照亮孩子心灵的明灯,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源泉。它就像一棵树,何时发芽、何时出土、何时抽叶、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机制所决定。看着看着,我幡然醒悟,教学的作用不在于传授,而在于激发。只有激发才能产生兴趣,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动力,才能将所学变作经验,完成一个实体化的过程。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?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变得这样冷漠残忍?是老师、家长、社会对教育的曲解,对孩子的漠视……在现实生活中,一些教师对可爱能干的孩子给于更多的关爱,对犯错的孩子予以藐视;一些父母今天让孩子学音乐,明天舞蹈、画画,提前为孩子灌输古诗、口算……这样的“素质教育”——仅仅在枝与叶上使力是舍本逐末的行为,只能造成根与干的枯萎甚至死亡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创造、想象和参与等将随之不见。因此,他们习惯当一配角,小小年纪就已被一道道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心灵,每做一件事似乎非要给个规定不可,永远都不肯呢过枝繁叶茂。
 
      李跃儿认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。“孩子是脚、教育是鞋”,教育者是造鞋人,只有我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、形状、特点,造出合适的鞋,孩子才会感到幸福。因此,不要用我们的思想去塑造孩子,就如同塑造一个机器。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、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,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,从而给孩子最大的幸福。孩子不是我们个人的,他们是一个个体,一个有着思想的独立个体,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,不阻碍孩子的成长,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,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长规律发展成一个独特的个体。
 
    古人讲:药无贵贱,医病者良;法无高下,契机者贵,说的就是要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,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,我们也知道是教育的根本职责,但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,缺乏尝试的教育方法带给我们观念与现实强烈的冲击。在教学中,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进步与成功,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,甚至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,孩子也在我们的在斥责声中磨尽了学习热情,或者说是小心翼翼地在学习,那么试问,这样的学习哪来的心灵创造、想象空间呢?
 
    此书不仅适合教育工作者,也适合我们广大的父母。对于做父母的来讲,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价值观更是起着巨大的作用。当然,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改革,我们的年轻父母也从各个角度了解如何让正确教育孩子。其中也有家长提到我不想把我的孩子培养成所谓的“天才”,只要他快乐幸福的长大。可是,说归说,做归做,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,如果不用心“培养”孩子,也许他将来真的不能适应这个社会,甚至属于劣势群体。无奈之下,又开始关注各种兴趣班,逼着孩子放弃休息时间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。就像龙应台在《亲爱的安德烈》里所说的:“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,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,而是因为,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,选择有意义、有时间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谋生。”
 
    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我一个一线教师能改变的,但是我们可以从自我做起,在教学中尽可能的为孩子的发展提供空间。李跃儿在书中篇尾的一句话 “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永远处在自我提升的状态”,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就更是了。作为大人的我们都在追求幸福感,那么让我们的孩子也有追寻自己幸福的权利,从小就能感受到幸福感是多么的重要呢。
 
    孩子不是一件艺术品,塑造得不好还可以回炉,实在不行就弃置,孩子不可能再回到母体再来一次孕育过程,也不可能象养宠物一样不喜欢了就弃之不顾。孩子是我们做父母的终生事业。既然养了他就要为他的幸福负责。而他的幸福在他能够独立之前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,所以请给孩子幸福,请给天下孩子幸福!让孩子的幸福触手可及!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qqscb.com/jiaoshi/fansi/637.html

声明:本文仅供简笔画爱好者交流学习使用,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源于网络,版权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果我们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若情况属实,我们会及时给予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。

推荐内容